Navigation menu

常见问题

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

  新能安 图源:新能安官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新型储能发展目标,2025 年做到规模化发展、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2030年做到全面市场化发展。本次政策是继去年《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之后,针对“十四五”期间新型储能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25 年储能装机规模目标、市场地位、商业模式已明确,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进一步完善,储能将随可再生能源加速发展;叠加分布式电站、充电桩、微电网等衍生新型生态系统的应用,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均将迎来新增应用需求。

  

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行业前景广阔

  储能是新能源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伴随着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的不断发展,储能的发展也随之前景广阔。

  日后风电和光伏的成本倘若不断降低,那么市场占有率则会大幅提升。他们的优点是清洁,满足再生资源标准。但是缺点则是不稳定性和择时性,若想解决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依靠储能——让风电光伏在适应发电的时候,把多余电量储存起来;或者把西北部电力储存起来,通过特高压传送到电力紧张的东南部。

  此外,网侧储能的存在也为电网运行稳定和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

  网侧储能提供了调锋、备用、调频的辅助作用。还可以帮助解决新能源大规模的需求,同时推动我国电力辅助市场的发展。

  作为大规模应用光伏和风电的必经之路,储能是全球能源革新的关键赛道,产业发展路径清晰。

  目前储能技术路径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磁储能、电化学储能和其他储能。其中机械储能中的抽水蓄能由于技术最为成 熟,目前是储能市场上应用最广、占比最高的技术,但是抽水蓄能对于地理条件的依赖度高。电化学储能是目前市场上 关注度最高的储能技术,主要分为锂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钠硫电池四种

  电力行业的数字化转型,现阶段尚未形成全局和全生命周期的应用管理。智慧能源方面依旧缺乏理论支撑与系统规划等风险。图扑软件凭借先进的数字孪生和 2D、3D 可视化技术,打造低碳、高效、安全的智慧能源解决方案。

  Hightopo智慧能源管控系统主要监测风电、光伏、储能、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热水系统的运行情况,实现与智能微网、智能热网的信息集成及数据共享,满足管理者对新能源发电、用电、供水等综合能源资源的动态实时监控与管理。通过对数据分析与挖掘,实现各种节能控制综合管控。

  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利用 HT for Web 实现不同方式的模型渲染,展示交流微网、直流微网、能源站、配电中心、监控系统等。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各行业也借助了光伏的自身优势开展应用,如光伏农业、光伏渔业、光伏水泵、光伏园区、光伏充电桩、光伏智慧路灯等等。图扑软件的可视化赋能产业的智慧运维,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监测、绿色化发展。

  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深入发展,各行业也借助了光伏的自身优势开展应用,如光伏农业、光伏渔业、光伏水泵、光伏园区、光伏充电桩、光伏智慧路灯等等。图扑软件的可视化赋能产业的智慧运维,智能化管理、数字化监测、绿色化发展。

  支持为跨市、跨省大区域电力运转展示,主要包含的信息为电流、功率、电力负荷、线路电压等级、线路维护情况等全局性数据;对于设备的故障告警,设备管理定位等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还原某个变电站和线路之间的拓扑关系,以及其运行状态。

  实时反应开关通断、设备负载、用户负荷、新能源出力等电网运行状态,如发现异常信息、故障信息,准确研判出导致异常的原因,及时通知工作人员全面排查监测电网状态。

  “零碳”技术是实现能源供给结构转型的关键技术,其中既包括零碳电力技术,也包括零碳非电能源技术。一方面,以零碳电力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为起点,实现对化石能源的大比例替代,从源头“减碳”;其次,通过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储能技术,提升新能源电力的利用率,并贯穿运用于发电侧、输电侧和用户侧。传统的工业机理模型和优化控制方法已经难以满足能源现有的规划设计、监测分析和反馈优化等需求,智慧能源系统能对业务数据进行有效组织和维护,为加快发展现代能源基础建设。

  储能行业发展迅猛

  储能是指在能量富余的时候,利用特殊技术与装置把能量储存起来,并在能量不足时释放出来,从而调节能量供求在时间和强度上的不匹配问题。储能技术包括物理储能、电化学储能、电池储能三大类,以及发电及辅助服务、可再生能源并网、用户侧、电力输配、电动汽车五大类应用领域。

  由于储能技术的重要性,我国对储能技术研发和应用重视程度逐渐提高,相关核心配套技术取得长足进展。不过,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储能行业起步时间较晚,仍然处于探索和示范的初级阶段,但发展势头迅猛。

  根据CNESA数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已投运储能项目的累计装机规模为31.2GW,同比增长8%。其中,抽水蓄能的累计装机规模最大,约为30.0GW,同比增长5%,电化学储能和熔融盐储热的累计装机规模紧随其后,分别为1.01GW和0.22GW,同比分别增长159%和1000%。

  在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中,锂离子电池的累积装机占比最大,截至2022年底占比达86%;其次是铅蓄电池和纳流电池。目前,国内的磷酸铁锂电池、全钒液流电池、阀控铅酸及铅炭电池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电池转化效率、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并保持国际领先性是各类主流技术的努力目标。

  新增项目方面,2022年新增投运(不包含规划、在建和正在调试的储能项目)的电网侧电化学储能规模206.8MW,占2022年全国新增投运电化学储能规模的36%,占各类储能应用之首。

  电网侧储能规模的爆发,得益于江苏、河南、湖南、甘肃以及浙江等省网公司都相继发布了百MW级储能项目的采购需求。随着电网侧储能的发展有进一步的方向性指导,预计未来1-2年电网侧储能还将迎来跨越式的发展。

  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2022年以来,我国关于储能的政策相继出台,储能行业焕发出勃勃生机,在用户侧、辅助服务、电网侧、可再生能源并网、智能微电网等领域快速发力,项目规模也屡创新高。其中,《关于促进储能产业与技术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未来10年内分两个阶段推进相关工作,第一阶段(主要为“十三五”期间)实现储能由研发示范向商业化初期过渡;第二阶段(主要为“十四五”期间)实现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

  在政策推动下,作为实现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提高用电侧能效的有利手段,未来储能行业的快速应用发展已成定局。“十三五”期间,将是储能实现价值突破、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实现商业化运营的新纪元。

  与此同时,技术成本快速下降、性能大幅提升,以及更多地参与到能量、辅助服务、容量等电力市场,储能行业有望实现多重应用价值和收益叠加,缩短投资回报周期,积极推动储能的商业化应用。

  按照这个趋势预测,到2022年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将达到41.996GW,其中抽水蓄能的规模为40GW,包含参与车电互联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在内的其它储能技术的市场规模将超过33GW。抽水蓄能100%用于电网侧,近14%的储能用于集中式可再生能源并网(集中式光伏电站、CSP电站及风电场),储能在用户侧的应用比例为20%,预计将有12%的储能装机来自于应用到车电互联领域的动力电池。而且未来中国储能行业有望保持较长一段时间快速增长的速度,到2024年,中国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将达近60GW。

  

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以上数据及分析均来自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储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据恒州诚思(YH)调研统计,2021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约136.83亿元,2022-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约为 %,预计未来将持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接近348亿元,未来六年CAGR为14.0%。

  从核心市场看,中国储能市场占据全球约 %的市场份额,为全球最主要的消费市场之一,且增速高于全球。2021年市场规模约 亿元,2022-2021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

  随着国内企业产品开发速度加快,随着新技术和产业政策的双轮驱动,未来中国储能市场将迎来发展机遇,预计到2028年中国储能市场将增长至 亿元,2022-2028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 %。2021年美国市场规模为 亿元,同期欧洲为 亿元,预计未来六年,这两地区CAGR分别为 %和 %。

  从产品类型方面来看,按收入计, 2021年锂离子技术市场份额为 %,预计2028年份额将达到 %。

  同时就应用来看,家用在2028年份额大约是 %,未来几年CAGR大约为 %。

  全球市场主要储能参与者包括Duke Energy、E.ON、East Penn Manufacturing、EDF Renewable Energy和Fluence Energy等,按收入计,2021年全球前3大生产商占有大约 %的市场份额。

  

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本文重点关注如下国家或地区: 北美(美国和加拿大) 欧洲(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其他欧洲国家) 亚太(中国、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印度等) 拉美(墨西哥和巴西等) 中东及非洲地区(土耳其和沙特等)

  按产品类型拆分,包含: 锂离子技术 铅酸技术 钠化学技术 钒液流技术 锌流技术 其它

  按应用拆分,包含: 家用 商用 市政

  

储能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全球范围内储能主要厂商: Duke Energy E.ON East Penn Manufacturing EDF Renewable Energy Fluence Energy GE Power Invenergy LG Chem Tesla ABB Johnson Controls SolarEdge EnerVaul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