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vigation menu

新闻中心

门阀制度在古代时是如何没落的?

  所谓门阀,就是门第与阀阅。

  简单说,就是中国式的贵族。

  再简单说,门阀就是,掌握土地人口,控制地方经济,垄断文字仕途,拥有强大武装力量和政治能量,进而影响社会舆论与国家大政的累世家族。

  从传承上说,战国时期伴随井田制崩溃,地方乡镇兴起强宗大族,逐步发展到东汉时期的世家,再经过九品中正制强化,成为控制地方州郡乃至国家政权的士族。唐代是最后的辉煌时期,北宋时期彻底消失。

  所以门阀于战国发端,西汉发展,东汉成形,两晋顶峰,隋唐余韵,北宋消散。

  门阀为何能够控制中国上千年?

  土地是基础,人口是底蕴,书籍是根本。

  北宋之前,中国流行部曲制,就是说,世家掌握土地及控制土地上依附的人口,有了土地人口就有足够粮食及布匹产出,因为不纳税,地方工商业及高利贷也是世家控制。

  这是经济基础。

  因为有足够的财富,所以绝大多数书籍被掌握在世家手上。

  我们知道,唐代雕版印刷之前,书籍是抄写在竹简木椟上的。而最便宜的竹简也不便宜。所以东方朔自称读书44万字,就敢于在汉武帝面前牛13。因为这44万字的书确实不是一般人能够读到的。

  所以,掌握书籍的世家门阀才能垄断仕途,毕竟文盲不可能读到书,也读不起书,自然也就当不了官(不是吏)。

  唐末黄巢暴动狠狠打击了世家门阀,引以为傲的家族谱牒流失,世家遭受惨痛损失。此后五代战乱又再次摧残了世家。

  因此,北宋建立时世家已极其衰落。而北宋国家政权又明确废黜部曲制,世家的经济物质基础被摧毁。

  北宋同时号称文治,大力扶持科举与地方教育体系,唐代进士科极其艰难,中者极少而且多是世家子弟,每科不过三五人甚至一个不中都有。宋代平均每科100多,而且宋仁宗创造过一科800进士的记录。

  所以,耕读传家的士大夫阶层迅速崛起,世家门阀也就彻底消失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固步自封,思想僵化。要想长盛不衰必须与时俱进。

  跟今天一样,2500年都变不了

  这个问题可以写一本书了。

  门阀制度的衰落【不赞同使用“没落”,因为没落意味着曾经的辉煌,而辉煌往往带有正面的意义】,意味着社会流动方式的变化,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考虑需要兼顾到几个方面:其一,政权和权力的变化,这是门阀形成的直接原因。其二,选官制度的变化,这是构成社会流动变化的原因。其三,社会分层是非固化的。从这些来说,门阀制度的衰落可以区分出几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是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九品官人法本身是为摆脱门阀对选官的控制而设立的,虽然最后的实行反而促进了门阀制度,但九品的选官方式却是后世品官制度的先声。品官制度规定了职位的升转序列,则构成社会流动的一大要件。

  第二个节点是南北朝混乱的政局对门阀制度的冲击。颜之推《颜氏家训》中,就有对世家子弟不读书最后在乱世不能存活的评论。这背后则是对门阀持续原因的思考。

  第三个节点是科举制的设立和学校制度的完善。隋唐科举和学校,最初选取的人数都很有限,依然保留了权势之家的特权。在这方面,武则天临朝称制乃至新政维新时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如科举的殿试和武举、重修《姓氏录》等)则直接弱化了门阀制度。而随着科举制度知识选才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以及学校学生人数(读书人)的不断增加、知识汲取方式的进化,政治和社会地位的获得也逐步让位于个人能力和机遇,门阀制度也就衰落下去了。

  门阀制度衰落,并不意味着门阀观念就消失了。实际上,在唐代,有些党争就同门阀观念有关。即便在后代,这种观念也依然存在。

  

门阀制度在古代时是如何没落的?

  

门阀制度在古代时是如何没落的?

  

门阀制度在古代时是如何没落的?